当前位置:首页 > 禅武文库 > 禅武教材 > 禅武文化系列丛书之一 中国传统智慧撷英<<关闭窗口

禅武文化系列丛书之一 中国传统智慧撷英

发布时间:2015-05-20 来源:中国南粤禅武文化网 [浏览次数:378 ]

 

 禅武文化系列丛书之一

——中国传统智慧撷英

Chan Wu Culture Series I

Gems of Chinese Wisdom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本书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撷取与“感恩”、“礼仪”、“尊敬”、“和谐”、“忠孝”、“正义”的相关警句美言编辑成册,加以诠释,冀望以此教化莘莘学子,淳朴人心,传承根脉,厚德育人。同时,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对社团以人为本,以德为光,提倡团队合作精神,集体领导,共创未来,共谋和谐发展同样皆有裨益。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a profound history. This book excerpts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lassical some aphorisms and verses related to the "Gratitude", "Rites", "Respect",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Harmony", "Righteousness", with interpretation, and hope to enlighten students, inherit roots, enhance mor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hilosop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ssociation, advocate team work spirit, unify leadership, and create a better future with its people-oriented spirit. 

 

《禅武文化丛书》

 

 

 

        禅武文化系列丛书之一

——中国传统智慧撷英

一、 序言(林主席简介、与禅武中心渊源)

      林主席简介:

林辉源,生于1939年,澳籍华人,原籍福建省平潭县。

1971年移居香港,其后往日本发展。于19721976年在日本东光株式会社任经理一职,负责管理全公司行政事务,在他的领导下公司生意蒸蒸日上。在1976年返回香港自立门户,创立东光贸易公司专营出入口贸易,生意越做越大,及后于1980年再创立香港东光洋行经营火机生意,亲赴日本采购火机。

   1991年成立东洋金笔火机有限公司专营金笔、火机,更亲自设计改良日本火机,产品大受欢迎,供不应求,买家每天带备现金在店铺门外等候,不问价购货。此情况一时传为佳话,林生更因此被誉为亚洲火机大王。亚洲火机大王之美誉,不单止响彻香港、中国,还有美国。连美国名牌火机芝宝也慕名而来寻求合作机会。

眼见中国改革开放,制造业兴旺,林生独具慧眼,快人一步决议转投地产业务,早于1980年成立香港万国城市有限公司在香港、日本、澳洲购置物业,并于1994年在澳洲成立澳洲万国城发展有限公司,事业如火如荼。在澳洲更被选为侨领,在澳洲华人社会享负盛名,备受尊崇。

    1997年至今,林生急流勇退,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回馈社会:

先后捐建了平潭县一所初级中学、广安市华侨林;积极带头与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为北京奥运水立方工程、平潭海峡大桥等项目募捐款项,积极参与福建香港政协委员联谊会的建设、林光炜基金会筹建活动;大力支持福州市侨务工作;并在四川汶川地震、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火灾、玉树地震、澳大利亚昆士兰省水灾的时候多次慷慨解囊;

同时参与组织了无数公益活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华爱国英才报效祖国活动、福建省港区政协委员联谊会、侨心光明西藏行、侨心光明四川行、侨心光明云南行、侨心光明新疆行、侨心光明内蒙古行、侨心光明贵州行等,为贫困山区白内障人士重见光明带来了希望。

二、 林主席寄语

三、 中国传统智慧撷英

(一) 感恩

1.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弟子规》

【启示】受了别人恩惠,要想着如何去报答,和别人结的怨恨要尽早忘掉它,怨恨的时间越短越好,报恩却是长远的事。

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有一颗感恩和宽恕的心,因为怨恨会生出邪恶,而忧愁会导致疾病,何不保持正能量,忘记别人的过错,而记住感人的瞬间呢。

从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富人,他决定帮助城里贫穷的孩子,于是他把最贫穷的十几个孩子叫过来,分给他们每人一个面包。

这些饥饿的孩子蜂拥上来,纷纷想要最大的面包。只有一个小女孩,她没有和别人抢,谦让地等在后面,等别的孩子都拿到后,她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而且,她并没有离去,她向富人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他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富人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的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小女孩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发现里面藏了许多的金币。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当小女孩把妈妈的话告诉富人的时候,他面露慈爱地说:“是我把金币放进小面包里的,因为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回家吧,告诉妈妈,这些钱都是你们的了。”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2.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民间俗语

【启示】当别人给了你一点点的帮助,要铭记在心,并且加倍地回报。

感恩是一种优良而高尚的品格,与社会所弘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心怀感激,并且学会报答,才会真正快乐起来。当别人帮助了你时,也许不能给帮助你的人回报,那么就做一个善良的人,去无私地帮助更多的人,去回报社会吧。

韩信少时父母双亡,自己过得很艰难,常常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好去河边钓鱼为生。河边有一位大娘洗丝絮的老大娘,她常常带饭到河边去吃。她见韩信饥肠辘辘,就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饭分给韩信吃。韩信非常感激,对大娘说:“我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你。”韩信后来受汉高祖刘邦重用,拜为大将,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称霸天下立下赫赫战功,韩信被封为楚王。等他功成名就之时,他想办法找到了当年给他饭的老大娘,给她一千两黄金。韩信知恩图报,用一千两黄金回报一顿饭的钱,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

3.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启示】对于所吃的每一碗饭、每一顿粥,都应当想着它是来之不易的;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缕线,也要常念着,物资是得来不易的。

也许很多人会想,现在生产力进步了,生活富裕了,温饱问题都解决了,还需要思考这些吗?的确,今非昔比,我们生活都比以前好了,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忘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多东西即使我们可以轻易地用钱买到,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些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人民的艰辛。饮水思源,才是创业之道,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父辈们艰辛创业得来的。所以我们要感恩,要理解父母的辛酸,培养自己勤俭节约品质和敢于吃苦的精神。

鲁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这个地方。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关心地问他怎么了。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后来,这个人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晋灵公想杀宣子,那个宣子曾经救过的人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这就是知恩图报的故事,所以,哪怕受了别人一碗饭的恩惠,也要怀着感恩的心态。

4.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徵调曲》

【启示】吃果子时,要想到结果子的树;在喝水时,要想想水源是哪里。

这首《徵调曲》的作者是庾信,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在公元前544年,梁元帝派他出使西魏。可没多久,梁朝被西魏灭掉。西魏王非常赏识庾信,就留他在西魏的国都长安做官。庾信不愿意,可是又走不了。他在长安一直住了近30年,心里非常思念故土。 于是他写了《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来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句话后来就演变成饮水思源这个成语。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老人,曾经是唐山某水库的管理员,经常一个人驻守在水库边。因常常闲来无事,他喜欢上了垂钓,随着垂钓技术的不断提高,他钓的鱼常常吃不了,就存养在一口大缸里。这口大缸则放在简易搭建的厨房里。1976年初夏的某个晚上,他还没睡,就听到厨房里有动静,他抄起家伙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只前来偷吃鱼的野狐不小心掉进了缸里,怎么也爬不上来了。想到前几次不明就里地鱼就少了,就想弄死这只讨厌而倒霉的狐狸。当他用强光手电照着狐狸正欲动手时,他看到狐狸的眼里满是惊恐,甚至还有眼泪,他的心又软了……最终还是放了这只野狐。

后来,他的鱼就再没少过。他就感念狐狸这生灵通人性、有良心。更令他意想不到、感慨万端的是,大地震骤来时,这只野狐居然挽救了他的命。   

1976728日凌晨3时左右,熟睡中的他,被一种急促的抓挠声音和呱呱鸣叫吵醒,他听出来是那只狐狸,就起身下床打开房门——那只野狐焦躁不安地仰脸望着他,并一次次地就地兜圈子,像一个有急事的满腹话语的哑巴。他就想,可能狐狸没找到猎物,饿急了,来求援了。可是,就在他想回屋里取吃的东西给它救济时,那只狐狸忽然咬住了他的凉鞋,狠命地往外拉。他忽然有一种什么预感。于是,随狐狸来到院子里。就在这时,举世皆惊的7.8级的大地震轰然降临,他居住的配电室瞬间即被震塌……

连动物都懂得感恩,我们作为人类,不是更应该对所拥有的心怀感恩,知恩图报吗?

5.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六祖坛经》

【启示】如果要报恩,就去孝养父母,如果要行道义,就要互相帮助。

在中国的文化里,儒释道三家都提到了要孝养父母,可见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六祖坛经》是佛家经典,是中国本土化的佛经,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六祖慧能讲到,其实修行就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间,修行是靠点滴的积累,在家也可修行,在工作中亦可修行。孝敬父母,团结友爱,这些都是最好的修行。

所以文化是有共通性的,虽然每种文化站的角度不同,但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不变的。孝养父母,是每个人最起码应该做的。古人要守孝三年,因为孔子认为,我们人生的前三年都是在父母怀中的,这三年要靠父母时时刻刻寸步不离的细心呵护,我们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守孝是对父母的一种报恩。

在现今这个时代,守孝的风俗还是存在,只是不用三年“居处变,酒肉绝”了,但是对父母的恩情,还是要永远铭记的。虽然佛教讲究普度众生,但也主张从父母做起,如果对父母都不能慈悲,那么何谈众生?

佛家讲众生平等,要泯除上下尊卑之别,所以要行道义,就应该消除等级的思想,上下相怜,互相宽容理解,和谐相处,造福大众。

(二) 礼仪

1.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启示】有子说:“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讲的是礼的作用。这里的礼,不是外在的礼貌、礼仪,而是“整个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重视“礼”的民族,并把“礼”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重要工具。《礼记》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庄。”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设想了一个以维系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从有子的思想可以看出“礼”的重要性,即使“和”出现问题时,“礼”还能使之回到正确的方向。就像禅武的合十礼、抱拳礼一样,时时刻刻提醒人们要注意礼仪礼节。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的礼仪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的礼仪礼节,常把尊重放心头。

2.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启示】不学习礼仪礼貌,就没有立身之所。

这句话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

孔子的家庭教育方法,被后世传为美谈,后人多以“诗礼传家”来教导子孙,希望子孙能够传承祖训,以礼待人,树立良好的家风门风。

3.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启示】礼制可以使国家长久,使社稷安定,使人民有序,使后代受益。

礼仪在人民的教化中的作用是很大的,能潜移默化地使罪恶消失在萌芽中,使人民靠近善良、远离罪恶。中国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家,自古以来,我国就很重视礼仪的培养,在学校里作为一门课来教给学生,所以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北宋的时候,有一位进士,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于是老师都愿意把最好的知识教给他。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游酢冻得受不了,几次想进门去,都被杨时阻止了。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而杨时和游酢,都冻成了雪人。程颐非常感动,于是更加尽心尽力地教他们。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懂礼仪,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4.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启示】做人不讲究礼仪就无法生存,做事不讲究礼仪就不能成功,国家不提倡礼仪就不会安宁。

荀子强调整个国家培养良好的礼仪风气的重要性,如果不讲究礼仪,国民的道德素质就会下降,那么国家的前景是很可怕的。所以一个国家的道德素质建设非常重要,以礼治国,以德治国,国家就会兴旺。企业也是一样,作为企业的领导,要注重企业文化,养成互相尊重的氛围,企业才会长远发展。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刘庄继位做了皇帝,他还是很尊敬他的老师,对老师施礼。他曾经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在尊贵的东面,把房间布置妥当,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后来,桓荣生病了,汉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去老师家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有礼节,所以当朝的诸侯、将军、大夫等人去探望老师时,都不敢把车驾到门口,都要在老师的病榻前下跪。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参加老师的丧礼,为老师送葬。皇帝的这种礼仪风度,影响了整个国家的风气,所以国家兴旺,政通人和。

5.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

【启示】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实行。

道德仁义,这四者都是以礼开始,而又因礼而完成。没有礼,是不可能成就其道德仁义的。道德仁义是内在的,而礼则是道德仁义的外在表现形式。

清朝有一位宰相名叫张英,远在安徽老家的家人修建房屋,因地界的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两家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谁也不甘示弱。张家人便给张英写了一封信,请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知道此事后,回信劝解家人,内容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接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邻居看到张家这样处理此事,自己觉得不好意思,所以仿效张家又让出了三尺土地。于是就留出了六尺的巷道。所以,做人要留余地、留空白,以礼待人,这样大家才能和谐相处,互相尊重。

(三) 尊敬

1. 仁者必敬人。——《荀子》

【启示】具有大智慧、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是懂得尊敬别人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众所周知的礼仪之邦,不懂礼貌会被他人取笑。实际上,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尊敬他人就是尊敬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刘备就是这么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汉朝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从这个故事,可见刘备是多么地懂得尊重人才。正是因为这样,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一个值得为之效劳的好领导,才愿意帮助刘备建立大业。

2.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启示】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这句话出自明代的谚语,是告诉人们要说文明话,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尊重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一句诚实、有礼貌的语言,可止息一场不愉快的争吵;一句粗野污秽的话,可导致一场轩然大波。大家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貌语言,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些共同准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祝愿。尊重他人的语言是文雅朴实、优美动听的,它起到促进团结、激励人奋进、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积极作用。粗野污秽的语言是令人讨厌的,它会破坏团结、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灵魂。

3.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启示】敬爱别人的人,人们也会总是敬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也总会尊敬他。

社会就像一面镜子,你怎么样对待这个社会,社会也会怎么样对待你,所以要用尊敬和善良的心去面对这个社会。

有一天,一位很时髦的白领女性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一家知名企业的花园里,他们在花园里坐下,女人一坐下就开始大声地对小男孩说话,非常生气。花园里有一个老人正在打扫卫生。忽然,小男孩大哭了起来。女人拿出纸巾,为小男孩擦眼泪,随后就把纸丢在地上。老人看见了,什么话也没有说,走过来把纸巾扫进了垃圾桶。

女人继续喋喋不休,小男孩还在哭泣,过了一会儿,女人又把擦过眼泪的纸丢在地上。老人又过来把纸团扫掉,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过来清扫,女人还继续把纸丢在地上。就这样,女人一直丢,老人就在旁边不停地扫着。女人不但没把老人放在眼里,反而指着老人说:“你看到了吧?如果你不好好上学,将来你就和他一样,要做这些卑贱又低微的工作!”

老人不动声色地说道:“女士,这里是我们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可以进来。女人骄傲地说道:“当然,我就是这家公司的部门经理,我当然可以进来!”说完,把名片扔在了老人身上。老人默默地捡起名片,看了看,扔进了垃圾筒,并且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女人非常生气,正要破口大骂时,突然看见公司总监走进了花园,对老人毕恭毕敬,并且喊了声:“总裁。”老人说:“我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我们公司的职务。”“遵命!”那人回答道。女人被惊得目瞪口呆。老人随即对小男孩说:“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每一个人。”说完后,就朝大厦走去。女人顿时瘫倒在地上。

在这个故事中,中年女人从始至终都没有正眼看过老人一眼,她除了不尊重老人的劳动果实,更重要的是不尊重老人的人格,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4.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启示】爱戴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交恶,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怠慢别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敬爱自己父母,就不会对别人太差。个人认为,一方面,因为敬爱父母的人,必是善良的人,所以也会尊敬别人。另一方面,敬爱父母的人,害怕与别人交恶会引来祸患,对父母不利。

尊敬从父母做起,先尊敬父母,再推及家人、朋友、社会。我国古代有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推举孝廉,对父母很孝顺和尊敬的人,经过推荐,就有资格做官。这就是因为如果对父母能够尊敬,那么这个人对百姓也会尊敬爱护。

包公即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情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包公为了孝敬父母而辞去官职,从他尊敬父母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对百姓也会宅心仁厚。在历史上,他是一个出了名的清官,惩恶扬善,为百姓主持公道,深得百姓的爱戴。

5.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弟子规》

【启示】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要稳重大方、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所谓“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或拱手作揖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

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是他修养和素质的具体反映。走路稳重,站立端正,说明他具有沉稳、正直、不慌乱、不毛躁的性格;行礼时恭敬、谦和,说明他从内心深处尊重对方,使受礼者感到被尊敬,产生好感,才容易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所以不能轻视这些行为。

在禅武中心,人们见面都要施礼,而有些学生,见面施礼时敷衍了事,动作不规范,表情也不自然,好像很别扭。这说明内心不够严肃,缺乏尊敬,心不在焉。作为年轻人,应该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对人真诚恭敬,以礼相待。

(四) 忠孝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岳阳楼记》

启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表现出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怀,更加教育我们要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表达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

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私欲这组矛盾,从古到今始终在拷问着每个人的灵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这种忧乐观,能使我们理想远大,精神崇高,追求真理,视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认清事物的本质,不断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启示】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哪怕是要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能因为个人的富贵荣辱和得失而去逃避和推卸责任。

这句话出自林则徐的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被流放至新疆,此诗写于与家人离别之际,表达了他誓死效忠国家,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气节。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的记者会上,引用了林则徐的这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回答记者提问。温家宝同志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值得我们学习。

3.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启示】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据说老乌鸦不能自己去找食物的时候,小鸦会用把吃进去的东西反哺出来,也就是吐出来给老乌鸦吃,来感戴老鸦的恩义。据记载,“反哺”是乌鸦的习性。《本草纲目》中称乌鸦为慈鸟:“此鸟出生,母哺60日,长者反哺60日,可谓慈孝矣。”后来人们便将反哺比做子女孝敬父母。

无论是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是老师的教育之恩等等,都是社会对我们的馈赠,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孝敬父母则是感恩的前提。试想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曾感恩,又怎么会对别人的恩惠感激。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启示】谁说一寸小草的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

这首诗将母亲的爱比作三个春天的温暖阳光,把子女对母亲的报答比作一棵小草那么渺小。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情爱的万分之一。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还含辛茹苦的抚养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样的恩情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尊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我们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孝顺父母的长辈。因为他们为社会为家庭做出过贡献,对我们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爱护。在他们年??

上一篇文章:禅武十八式 教材 下一篇文章:禅武国学 教材
关于禅武| 联系我们| 服务条款| 帮助中心
Copyright 2009-2010版权所有: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禅武中心 粤ICP备2023114115号